01
神经外科耗材集采
全进口中标
7月11日,天津市医药采购中心发布《关于京津冀“3+N”联盟动脉瘤夹类医用耗材带量联动采购项目(项目编号:LH-HD2025-1)中选结果公示的通知》,共有5家企业中选,中选产品全部为进口。
此前,河北牵头三明联盟集采、河南牵头神经外科联盟集采中,均将动脉瘤夹纳入了集采名单,降价已覆盖全国较多省份。
此次京津冀“3+N”联盟集采采取“带量联动、双向选择”模式,已在外省集采中选的产品,报价不得高于历史最低中选价;未中选产品需低于同品种最高中选价。
对比河南牵头神经外科联盟集采来看,部分产品价格有进一步下调。
动脉瘤夹是一种用于神经外科开颅手术的钛合金精密器械,防止患者术中血管破裂出血。目前,我国动脉瘤夹尚未实现国产替代,临床使用动脉瘤夹主要依赖进口品牌,集采前单枚价格普遍高达万元。
(动脉瘤夹获批产品,截图自国家药监局)
神经外科耗材主要包括颅骨材料、脑膜材料、止血材料、闭合材料、引流材料等。其中,脑膜材料已基本实现国产化,国产化率高达90%,而其他细分市场整体仍由外资品牌主导。
现阶段仅有外资企业可以实现五大类产品线的完全覆盖,国内企业通常由其中部分细分市场切入,并逐步扩展产品线。少数耗材品类完全由外资企业供应。
近期四川开展脑脊液分流系统医用耗材带量联动采购,此款产品也属于神经外科的“进口主导型”耗材,目前仅有美敦力、英特格拉、克里斯托福弥提柯、法国索菲萨等进口品牌获批。
02
多线拓展、降本增效、出海…
耗材市场获利法则更新
2025年,集采降价在耗材市场早已不是新闻。降价潮对于企业打击最猛烈的阶段已经过去,活下来的器械企业与降下来的报价和毛利共存,并找到了新的获利法则。
国内市场方面,最鲜明的例证在骨科市场。2024年,大博医疗营收21.36亿元,同比增长39.29%;归母净利润3.57亿元,同比增长505.16%。除骨科市场外,大博医疗也在推进微创外科、神经外科、齿科业务。
出海已成为近两年器械市场的大热关键词。以往,这家企业对于海外市场的开拓较弱,目前也计划加强海外市场拓展。2024年境外业务营收约2.17亿元,占比例10.16%。
骨科三友医疗、春立医疗、威高骨科、爱康医疗等企业整体正逐步从集采阴影中走出来。尽管对比集采前,骨科利润率下降明显,但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,规模效应叠加企业多业务线拓展、海外业务扩张、降本增效等积极自救方式,骨科企业重回良性发展轨道。
相较于成熟市场,增量型的年轻市场更具活力。
2024年,微电生理营收4.13亿万元,同比增长25.51%;归母净利润5207.04万元,同比增长815.36%。惠泰医疗营收20.66亿元,较上年同期增长25.18%;归母净利润6.73亿元,较上年同期增长26.08%。
电生理的火爆是全球性的,且尚在快速发展中,TOP级企业纷纷卯足劲头搞研发,唯恐在技术迭代的节点上被落下。国产企业也在脉冲消融等新技术领域布局投入,并取得了初步进展。
此外,神经介入、外周介入等国产化进度相对较低,且市场持续增长的高端器械领域,也仍有较好的发展机会。
长远来看,耗材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。全球最顶尖的医疗器械企业,大多都在医用耗材市场赚得盘满钵满。国内在器械领域年收入最高的迈瑞医疗,也在大力推进耗材业务,企业高层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到其在流水型业务领域的投注和布局。
在创新型赛道,研发实力最为重要,机会较多的新赛道也存在扎堆竞争的问题,需要关注同质化竞争问题,找到差异化优势。